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

来源:贵州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两山”理念指引: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化,是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续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战略举措。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近年来贵州借助自身最大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贵州实现了由资源大省向旅游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在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基础上,把“大生态”和“大旅游”作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三块长板”“四大支柱产业”中的两大要素统筹推进,旅游业全面融入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现代服务业龙头地位日益突出,在助推贵州脱贫攻坚和“三大试验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全面确立。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旅游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经济发展方面,贵州旅游业功不可没。2021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1.96万亿元,以生态旅游业为主要引领的绿色经济占比45%,充分体现了贵州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旅游和贵州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同时,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战略举措,全面开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旅游业成为全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转变为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的重要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各类自然保护地为主体的自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在贵州诸多旅游目的地中,以依托自然保护地建立起的各具生态特色的各类旅游风景区最具代表性。贵州经过40多年的建设,建立了300多处不同类型、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稳定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此外,全省现有中国南方(荔波)喀斯特、中国丹霞(赤水)、中国南方(施秉)喀斯特和梵净山四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全省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最富集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推动绿色发展:自然保护地建设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符合“推动绿色发展”的要求。贵州高质量发展,也要以此为战略指引。而以生态为民、科学利用等为原则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生态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更需要以此为行动指南。

  全球多年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适度合理的旅游开发既是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人类生态福祉、培育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需要。贵州正处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多彩贵州公园省建设的关键期,更需要以寻求旅游与自然保护地其他功能的协调共生为核心任务,有效发挥自然保护地旅游功能,高质量地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发展,循着“以资源保护为前提,以旅游产业促发展”之路不断挖掘出生态潜力,激活发展的生态价值,积极推动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在实现绿水青山可持续地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同时,为两项建设提供重要生态支撑。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省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CXJC2210〕阶段性成果)

一审:金妮

二审:汤馥铭

三审:喻丹

作者:李桃编辑:金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