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生态富民

来源:贵州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贵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优良生态环境成为贵州老百姓为之骄傲的“幸福不动产”,让优质生态产品成为贵州人民群众取之不竭的“幸福增长点”。

  把“绿色思想”植根心中,厚植生态利民新沃土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扎实推进生态利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握“两条底线”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到2021年多次视察贵州和对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时,先后对贵州要牢牢“守住”和“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守住”到“守好”,“两条底线”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殷切嘱托和深情牵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更是贵州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顶层制度设计。贵州围绕水、气、声、渣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相继在生态空间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水生态补偿等领域开展了探索,相继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法规近50部,实现率先成立全国首家环保法庭等多个“全国率先”,基本构建起了与本省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地方性法律制度体系。

  提高全民绿色意识,着重培育绿色文化。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工程,建设了一批绿色文化示范教育基地,创作一批绿色文化优秀作品,着力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将每年的6月18日设为“贵州生态日”,引导全体人民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践行者、遵守者、捍卫者,推动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成为行动自觉。

  把“绿色治理”抓在手上,筑牢生态为民新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始终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发展,重在建章立制。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先行先试,先后实施了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在绿色屏障建设、生态评价考核、生态产业发展、司法保障、生态扶贫等领域实现多个“全国率先”,30项涉及生态补偿模式、生态治理模式、生态产业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为美丽中国贡献了贵州智慧。

  把“大生态”列为全省战略行动,高质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2016年,贵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赋予了贵州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经验的重任。贵州聚焦绿色屏障建设制度、绿色发展制度、生态脱贫制度、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制度、生态旅游发展制度、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示范、绿色绩效评价考核等八大任务,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安全不断巩固。

  大数据赋能绿色治理,推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大数据不断助力赋能贵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搭建起了“多规融合”信息平台、森林防火云端“千里眼”、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监管平台、河湖大数据平台、“两湖一库”重要水源地监管平台等数字化监管系统,变“人工管”为“数字管”,变“人工处置”为“智能监测”,变“被动应答”为“主动预警”,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效能正在彰显。

  把“绿色转型”落在实处,开启生态惠民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持续把优良生态环境转化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做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

  聚焦资源禀赋,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贵州结合山地特色资源,不断在保供给、育主体、延链条、建平台、拓功能、促增收上下功夫,着力构建立体式复合型、品质优效益高、可持续融合紧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大批生态产品助推“黔货出山”。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提升制造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贵州着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一大批传统企业乘“云”而上、借“数”转型,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迸发出新活力、激发了新业态。

  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增强贵州服务业的有效供给能力。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贵州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2年)》《贵州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和规划,努力应对疫情对服务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充分发挥贵州自然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大生态、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有效遏制了服务业下滑势头,稳步增加服务业有效供给。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阳人文科技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本文系社科课题〔GZLCZB-2023-26-1〕、〔21GZZD60〕、〔21CJY044〕阶段性成果)

一审:金妮

二审:汤馥铭

三审:喻丹

作者:张智勇 黄孝慧 张联君编辑:金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