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大人才引进培养服务力度。当前,我省正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建设“四区一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支撑,加大人才引进培养服务力度是关键。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要明确引才责任。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学术道德、创新创业能力和认定材料真实性负责。二要精准引进人才。根据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际需要,研制“引才目录”,依据引才目录及认定基本条件,精准引进。可委托第三方人才鉴定专家对引进人才的业绩成果、创新能力等提出评估意见。三要创新引才方式。采取“量体裁衣”“量身定做”的超常规引才方式,根据人才个人(团队)情况,给予特殊政策,包括资金支持和使用“专项编制”,实行“编制专用、人走编收”政策,并针对每一个急需人才(团队),坚持“一事一议”原则,根据引进价值大小,尽其所能满足对方要求。四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锚定产业自主创新和“卡脖子”环节,以“揭榜挂帅”方式遴选支持一批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领军人才。以“高精尖缺”人才为引进工作的重点,进行“省外研发+贵州转化”等形式多样的试点,开展省外人才合作和引进活动。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要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开展常态化调查统计工作,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掌握人才基数,及时调整人才结构、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二要加大培养投入力度。加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投入力度。按领域分专业搭建“项目+资金+知名专家+中青年人才”的人才培养团队,通过传帮带、老带新等途径,帮助年轻人才理清发展思路、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快速成长。三要构建人才梯次培养体系。着力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交叉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增强科研骨干跨领域、跨学科交叉合作能力和创新链组合能力。四要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统筹兼顾不同领域、层次、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提升整体水平,增强人才发展后劲。五要引导企业建立常态、规范、长期的培训机制。提高企业职工培训普及率,构建高层次人才导师库,培育一批工业领军后备人才,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育旅游产业化创新人才。六要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动现代学徒制、“双师制”,建立全省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举办各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活动,不断健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以技能竞赛带动技能人才素质提升。
加大人才服务力度。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科研经费、科研平台、人才团队及产业配套、交流培训、住房等方面,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予以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设立博士后站点聚集人才。进一步向企业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拓宽职工职称晋升渠道。选择优秀青年进行短期培训或选派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提高知识水平,拓宽视野。严格落实农村实用人才建设乡村、发展乡村的奖补制度。二要着力打造人才服务平台。在创业资助、项目研发资助、成果转化资助、政策配套等方面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三要科学构建人才荣誉评价体系。科学构建人才荣誉体系和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健全完善人才分类考评制度,完善人才津贴制度。四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职称机制。制定符合科技人才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实行“岗随人涨”“评聘分离”等政策。五要建立人才政策第三方绩效评估机制。探索将科研试验站单位性质从差额拨款调整为全额拨款,对基础研究人才重点推行聘期考核、长周期评价。六要从政策层面总体考虑引导和鼓励人才流动,提高人才使用效能,狠抓政策兑现落实。七要统筹规划,梳理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八要深入开展科技项目和人才项目“1+1”协同资助试点。建立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发现机制和高水平科学奖举荐青年人才机制,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要任务,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普惠支持与高端科技人才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机制。八要强化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机制。培养引进一批研发设计服务、创业孵化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积极引导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搭建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与科技人才交互服务平台,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根据企业需求选派“科技特派员”,在省科技人才和平台计划中对“科技特派员”给予支持。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2022年度创新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
一审:金妮
二审:陈鹏
三审:喻丹